棒剂:棒剂为外科使用的棒状固体制剂。是将药物制成小的棒状直接施用于皮肤或粘膜上,以起腐蚀、收敛等作用。通常用于眼科较多。线剂:线剂,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化气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线剂在我国外科医疗上早有应用,如清代《医宗金鉴》有“顶大蒂小,用药线勒于痔根,每日紧线,其痔枯落”的记载。
膜剂系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成膜材料溶液中,通过成膜机制成的薄膜状分剂量制剂。膜剂的厚度,一般为为0.1~0.2 mm,面积为1cm2者供口服,0.5cm2者供眼用,5cm2者供阴道用,其他部位应用者可根据需要剪成适宜大小。膜剂的结构类型有单层膜、多层膜(复方)与夹心膜等,膜剂按给药途径又可分为口服、口
纸型片剂系指一定剂量的药物吸附于一定大小的可溶性滤纸中而制成的一种新型内服片剂。纸型片剂是我国际市场70年代初期开始试产和应用的。其特点是即保持片剂的优点,又可节约辅料和包装,简化繁琐工艺过程和时间,贮藏、运输、携带均方便,其缺点是局限于小剂量药物,不适于易氧化变质和需包肠溶衣等特殊处理的药物。
离子透入剂是药物制剂与物理疗法相结合在临床上应用的一种新制剂。系将中药中有效成分经提取制成一定浓度的液体药剂,应用时用纱布或其他吸水辅料浸取一定量放于体表某一部位,外加通直流电的极板,使药物在电场作用下透过皮肤,被机体吸收,以发挥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此种制剂仅适于具有极性的或在电场下能显示出极性的药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制了多种剂型,如汤、散、丸、膏、丹、酒、露、锭、饼、条、线、浸洗、搐鼻、坐药、导药、熏剂等。近年来,又创制了片剂、冲服剂、针剂、海绵剂、油剂、气雾剂、胶囊剂等。这些剂型,各有其治疗特点。汤剂:吸收快,易发挥效用,并能结合辨证施治,随证组方,能全面照顾各种病证的特殊性。丸剂
丹剂是汞、铅、砷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炼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制品。 丹剂的历史悠久,伴随冶炼技术的提高而发展,历来是中医外科治疗疮疡的主药,列为“丸散膏丹”之一。在临床常用的有白降丹、红粉、轻粉。丹剂的特点是用量小、药效确切,可直接撒敷于疮面,也可制成药条、药线和软膏,且价廉易得。但
药性温热可用治里寒之药,称温里药。一般分两型:中寒者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阳衰阴寒内盛则畏寒肢冷,舌淡脉细。1.干姜配高良姜以高良姜为主,配以干姜或炮姜组成。高良姜辛热,善于温散脾胃寒邪,止痛,止呕;干姜与炮姜亦皆辛热,能祛脾胃寒邪,助其阳气。两药相合,温中止痛之力颇强。可用于院腹冷痛之证。2.白术
风邪袭于表,则出现表证。解表药对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白脉浮等。表证可分表寒(风寒)与表热(风热)两类,解表药对亦可分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与辛凉解表(发散风热)两类。1.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发汗散寒,主治风寒外侵,毛窍闭束的风寒表实证,配桂枝之辛温,则发汗之力更宏,如麻黄汤之治太阳伤寒初起,葛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一般分三型:风重者称行痹,寒重者为痛痹,湿重者为着痹。治当祛风湿。1.独活配桑寄生独活为治腰膝痹痛之要药,而兼发散风寒之功;桑寄生不但祛风湿,又可补肝肾而强筋骨。合用则对急慢性痹痛(尤其是腰膝足部)甚效,古方独活桑生汤即以之为名。2.防己配桂枝防己
《中国药典》和中药学教科书上,除了少数毒性峻烈、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明确标注为有大毒、小毒外,绝大多数中药并未标明其有毒,通常认为是无毒药。然而,无毒中药是否一定就是安全的,可以随意服用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但普通民众,就连一些医药专业人士也对无毒中药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没有标明毒性
Copyright 2015-2021 版权所有 www.souyao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