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草又名崩大碗、马蹄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干燥全草,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和名聚钞》曰:“积雪草寒冷,故以名之。”而鉴别积雪草时可根据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别。1.性状鉴别积雪草常卷缩成团状。根圆柱形,长2~4cm,直径1~1.5mm;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原名“樗白皮”,始载于《唐本草》,附于“椿木叶”项下。历代本草多有收载。《本草图经》载:“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抵相似,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本草图经》收入木部乔木类椿樗条,
藕节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根茎节部,秋、冬二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即得。藕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大明诸家本草》、《本草纲目》、《唐容川本草问答》等均有记载。其鉴别方法可分为性状鉴别及薄层色谱法鉴别。1.性状鉴别藕节呈短圆柱形,中部稍膨大,长2~4cm,直径约2c
绵萆薢又名大萆薢、萆薢、硬饭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其性平,味苦,归胃、肾经,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效,主要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等症。鉴别绵萆薢时可通过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别。1.性状鉴别绵萆薢为不规则的斜切片,边缘不整
瓜蒌皮又名栝楼壳、瓜壳,始见于《雷公炮炙论》,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鉴别瓜蒌皮时可通过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别。1.性状鉴别瓜蒌皮常切成2至数瓣,边缘向内卷曲,长6~12cm。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果梗;内表面黄白色。质较脆,易折断。具焦糖气,
伊贝母始见于《中药志》,是近代药用贝母类,为常用中药。其来源于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鉴别方法如下:1.性状鉴别(1)新疆贝母:呈扁球形,高0.5~1.5c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鳞叶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紧靠。顶端平展而开裂,基部圆钝,内有较大的鳞片和残茎、心芽各1枚。质
忍冬藤又名金银花藤、二花藤,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为较常用中药。其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鉴别忍冬藤时,可通过以下方法对其进行鉴别:1.性状鉴别忍冬藤呈长圆柱形,多分枝,常缠绕成束,直径1.5~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灰绿色,光滑或被茸毛;外皮易剥落。枝上多节,节间长6~9c
麦芽又名大麦毛、大麦芽,始载于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在穬麦条下曰:“以作蘗,温,消食和中”。 唐代《药性论》,云:“大麦糵,使,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表明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麦芽已经开始药用。其来源于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
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的角,又名沙牛角,始载于《名医别录》,云:“疗时气寒热头痛。”在《本草纲目》中附于“牛”这一条目之下,云:“水牛色青苍,大腹锐头,其状类猪,角若担矛,……亦有白色者。…&hell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草,又名观音茶、九节风。其性平,味苦、辛,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的功效,主要用于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鉴别肿节风时,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别。1.性状鉴别肿节风长50~120cm。根茎较粗大,密生细根。茎
Copyright 2015-2021 版权所有 www.souyao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