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资讯 > 中药禁忌 » 药引并非都是引经药

药引并非都是引经药

编辑:发表时间:2021-09-17 15:35:50

药引起源于何时尚未考证,至少在《伤寒杂病论》已经使用了,如桂枝汤中的姜枣即是使用药引的典范,但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并无药引的概念。大面积使用药引是在宋代,当时官方设立了“医药和剂局”和“惠民局”药局的产生特别是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布促进了成药的发展,也促使药引得到广泛使用。据有学者统计,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药达90多种,成为中成药与引药配伍应用的典范。如八正散用灯芯可以导热下行;失笑散用醋调服,引药入肝经,同时对瘀血疼痛有效;凉膈散用白蜜,既可缓和硝黄之峻,又能存胃津,润燥结……金元以后,医家习惯在煎好的药物中加入或用药引来煎煮中药,到明清时期应用药引已比较普遍。元代名医王好古在论述牵牛子时就指出该药“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需要指出的是,药引与引经药的概念有交叉之处,因而许多人认为药引就是引经药,其实不然,药引可能具有引经作用,也可能不具备。药引一般具有引经、增强疗效、调和脾胃、解毒、矫味等作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功能。同时药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见药,还有不少是食物。

古代医家讲究在汤剂中加药引

明代孙志宏在论述了煎药的种种注意事项后,还特别叮嘱“若外有煎成磨调、化入之药,并煎药引,极宜点检。”

《医述》引《医学阶梯》指出了药引在汤剂中的作用,“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并提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既可辅助发挥汤剂的发汗功能,又可调和脾胃,是使用药引的典范。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也用姜枣,却不是为了发汗,其意应是辅助健脾和胃。药引有许多妙用,“不可不考”。

明代李梴转引汪机的说法:“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把药引的作用夸大到极致。

清代龙之章也指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先锋如硬实,他自打敌前……好似乌骓马,全在霸王去著鞭。又如青龙刀,全在关帝去传宣。幸当用药时,不妨此笔添。”龙浚川补充说:“自古用兵最重先锋,取能冲阵开路,直捣敌巢。用药如用兵,此言大药引子亦如是也。不得谓其大而减之。”

清代汪昂介绍自己的著作《汤头歌诀》的特色时指出,该书“药味药引,俱令周明”。《汤头歌诀》流行至广,影响至深。从中可以推想清代时药引已经极为普遍使用。

药引的具体使用

古代有些善于总结经验的医家,也把用于不同功能的药引进行了总结归纳,如明代龚廷贤指出:“汤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

《医学阶梯》中列举了大量药引,迻录如下:

“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12>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15-2021 版权所有 www.souyao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