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马鞭草
中药名称:马鞭草 mabiancao
性味归经:性凉,味苦。归肝经 、脾经。
产地分布:生于路旁、田野、山坡、溪旁或村落附近。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功效作用: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 中药名称
- 马鞭草 mabiancao
- 功效作用
-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 使用禁忌
- 气血虚、胃气弱及孕妇慎服。
【英文名】:Verbenae Herba。
【来源】:【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方形,节及棱上被硬毛。叶对生,近无柄,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生叶常有粗锯齿及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明显的粗锯齿,两面均被硬毛,尤以下面脉上为多。穗状花序细长,顶生或腋生;每朵花下有1枚卵状钻形的苞片;花萼管状,膜质,5齿裂;花冠管状,淡紫色至蓝色,5裂,近二唇形;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管中部,2强,花丝短;子房上位,4室。蒴果长圆形,外果皮薄,成熟时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1月。
【药材性状】:茎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1米;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小花多数,排列紧密,有的可见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无臭,味苦。
【临床应用】:用量4.5~9克,煎汤服。用治癥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水肿、热淋。
【化学成分】:含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熊果酸、桃叶珊瑚苷、咖啡酸、齐墩果酸、桃叶珊瑚苷、马鞭草新苷等成分。叶中含马鞭草新苷、腺苷及β-胡萝卜素。根茎中含水苏糖。
【配伍药方】:①治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马鞭草、车前草、鸡内金各15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急性胆囊炎:马鞭草、地锦草各15克,玄明粉9克。水煎服。痛甚者加三叶鬼针草30克。(《福建药物志》) ③治肠炎,痢疾,泌尿系感染,尿血:鲜马鞭草30~60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痛经:马鞭草、香附、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⑤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⑥治疗急慢性湿疹:鲜马鞭草全草90克。洗净置瓦器中(忌用金属类器
【药理研究】:临床用马鞭注射剂治疗疟疾,对控制症状及杀灭疟原虫有一定作用。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苷。动物实验表明,水及醇提物有消炎、镇痛作用;水煎液及酊剂对白喉杆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鼠及人体子宫肌肉均有一定兴奋作用。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有拟副交感作用。
【药材性状】:茎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1米;表面绿褐色,粗糙;质硬而脆,断面有髓或中空。叶对生,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3深裂,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细长,小花多数,排列紧密,有的可见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无臭,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