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
大风子
中药名称:大风子 dafengzi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脾经、肝经、肾经。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疏林的遮阴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广东、海南、云南、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有少量栽培。
功效作用: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 中药名称
- 大风子 dafengzi
- 功效作用
-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 使用禁忌
- 本品有毒,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故须严格控制剂量,并注意炮制。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孕妇均忌服。
【英文名】:Semen Hydnocarpi
【来源】: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长圆形,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钝圆形,全缘或呈波状,幼叶紫红色,老叶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无毛。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雄花的萼片5枚,卵形,基部稍联合;花瓣5片,卵形,黄绿色;发育雄蕊5枚;退化雄蕊鳞片状,线形,着生于花瓣上;退化子房圆柱形,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与雄花同;退化雄蕊纺锤状;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毛,1室,具5侧膜胎座。浆果球形,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
【药材性状】:不规则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的1/3处。种皮厚而坚硬,内表面光滑,浅黄色至黄棕色;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黄棕色或红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黄色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黄色,油性;子叶2枚,心形。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用量0.3~1克,煎服,多入丸散,生用刺激性大;炒炭存性外用或制成大风子霜内服,可减轻毒副反应,但其作用亦相应缓慢。用治麻风病、癞疾、皮肤疥癣、恶疮、梅毒。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临床主要用治瘤型麻风病。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有刺激性,有一定毒副作用。主要有抑菌作用,尤以大风子油的脂肪酸钠盐抑菌作用较强。
【化学成分】:含油丰富,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等。
【配伍药方】:①治风疮燥痒,疥癣:大风子肉15克,轻粉、枯矾各少许。上捣为膏,擦疮上。(《证治准绳·疡医》枫实膏) ②治癣遍身及面:大风子、槟榔各15克,明硫黄9克。醋煎滚调搽。(《仙拈集》三仙散) ③治癣痒各疮:大风子肉9克,土硫黄6克,枯矾3克,明雄劳6克。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④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1.5克,川椒末3克,轻粉3克。用真柏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⑤治水田皮炎:大风子、雄黄各30克,冰片(或樟脑)0.6克,熟石灰粉15克,共研
【药理研究】:抑制奥杜蛊小芽胞癣菌;降血脂;抗炎;抗肿瘤。
【药材性状】:不规则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的1/3处。种皮厚而坚硬,内表面光滑,浅黄色至黄棕色;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黄棕色或红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黄色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黄色,油性;子叶2枚,心形。气微,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