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地榆
中药名称:地榆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酸、涩。归肝经、大肠经。
产地分布:生于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分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西北及东北等地。
功效作用: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凉血止血药。
- 中药名称
- 地榆
- 功效作用
-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凉血止血药。
- 使用禁忌
- 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脾胃虚寒,中气下陷,冷痢泄泻,崩漏带下,血虚有瘀者均应慎服。
【英文名】:Sanguisorbae Radix。
【来源】:【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横切面黄白色或紫红色。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羽状复叶,小叶4~8对,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微心形,边缘有粗大圆钝稀急尖的锯齿;茎生叶较小,近无柄;基生叶托叶膜质,茎生叶托叶大,草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长1~3厘米;苞片2;萼片4,紫红色;雄蕊4枚,与萼片近等长或稍短;柱头顶端扩大,盘形,边缘有流苏状乳头。瘦果包被在宿萼内,外面有4棱。花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灰褐色或淡黄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厘米;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用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化学成分】:含地榆苷Ⅰ、没食子酸、地榆素、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地榆苷Ⅱ,苷元19-α-羟基熊果酸。另含地榆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山柰酚、槲皮素、地榆皂苷A、地榆皂苷B、地榆皂苷E、苷元熊果酸,以及儿茶素等成分。
【配伍药方】:治烫火伤:急用地榆磨油如面,麻油调敷,其痛立止;如已起疱,则将疱挑破放出毒水,然后敷之,再加干末撒上,破损者亦然。(《外科证治全书》) ②治胃溃疡出血:生地榆9克,乌贼骨15克,木香6克。水煎服。(《宁夏中草药》) ③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地榆、太子参各30克,或加怀牛膝30克,水煎服,连服2月。(《全国中草药新疗法资料展览会选编》) ④治外伤出血:地榆炭研细末,外敷患处。或配茜草、白及、黄芩,研末外用。(《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⑤治赤白带下:地榆60克,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热服一合
【药理研究】:药理研究,有止血作用,可使创面渗出液减少,抗感染,有利于烫伤创面愈合。此外,尚有降压、止吐、治疗急性肝损伤和对抗氧化氢诱发的溶血等作用。
【药材性状】: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灰褐色或淡黄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厘米;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